史学会要求《长安三万里》道歉,公道自在人心
(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史学会要求《长安三万里》道歉,公道自在人心
8月17日上午,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因“与史实不符”委托河南洛太律师事务所向《长安三万里》制片方发律师函,并要求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该事引起网友热议。
之所以要求道歉,根据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的说法,主要是影片中一些“错误”。如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该地唐时属于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天宫寺,并非影片中描写的扬州,等等。
简而言之似乎就一句话,影片对洛阳的表现太不突出了,太让人受伤了,史学会要为洛阳争口气。不过,看似伤害的是洛阳,声明却是让影片“向全国观众致歉”,可见事情的严重性,仿佛全国观众都在为此事而愤怒。
其实关于此事的讨论已经不少,一部动画片可不可以有艺术改编的空间,这些关于艺术伦理分析的文章已经有好些。也有网友反驳史学会的说法,称其中有些表现明显是一种艺术浓缩,并不是严谨的历史记录,并建议当地最好去拍一部《洛阳九万里》来以正视听。
只能说,两边的说法各有道理。动画片不是纪录片,艺术改编也属正常;但有些人就是不认可艺术表达,就是很受伤、很愤怒,很想要一个道歉,这也没什么问题,他有表达自我的权利。
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公道自在人心。社会理性会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态度,会评判两边说法的轻重,会在历史维度上作出评价。
当然,这个“公道”没有任何选边站的意思。社会有可能觉得,公道就是艺术表达要严丝合缝,要清清楚楚,一丝一毫不能含糊。未来的动画片也好电视剧也好,都应该按照论文写作的标准进行严谨创作,像《三国演义》那样“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考虑到民众情感和细节真实,文艺创作就应该无限趋近于历史书写,纪录片就是文艺表达的底线标准。
公道也可能是,人们尝试理解此次事件中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的动机,从心底产生一个大体的观感,是欣赏还是反感。人们还会由此去研判一个地方的社会心态,是怎么看待文艺作品,又是怎么理解艺术的,并由此得出对一座城市的形象轮廓。这些也可能成为未来文艺创作的某种提醒,创作者知道某个地方的人会怎么反应,由此决定如何表现乃至表不表现这一方水土。
这些纷争,可能需要时间来沉淀。所以,人们不妨记住《长安三万里》这部动画片,也记住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记住他们各自的表现,等时过境迁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争议。那时,人们对什么是文艺、什么是历史,文艺和历史该如何互动,可能会有更清晰的答案。(光明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