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演化的语言符码:新名词、新概念与近代中国|世界报资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任何一个转型时代的新名词新概念,都是探索那个特定时代历史的敏感探测器。近代中国处于传统向现代整体转型的发轫期,由于中外文明互动的广泛深入,新名词新概念大量涌现、传播并形成对社会文化变革的全面渗透,这已然成为当时格外突出的历史现象。它们既生动反映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经济、政治的时代变迁,又影响和推动了这一变迁的历史进程。因此,它们身上不仅承载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转型的综合信息,也蕴含着极为丰厚复杂的历史内涵,值得历史学者加以整体把握、集中透视、个案考析和多维开掘。
《新名词、新概念与近代中国》是笔者20余年来在这一领域开拓探索、长期积累、精心结撰的学术论著。上编“语词与历史: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文化史透视”,下编“概念与历史:近代中国若干重要新概念的历史考释”。我们既重视宏观把握,又用心微观考析,纵横交错、凝为一体。
我们较早就自觉地将新名词视为词汇、概念和话语的结构性整体,在推进动态考察和系统认知近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新名词生成、传播的情形与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了词汇传统的近代变革及其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变迁的互动关系,尝试对其思想史意义、现代性功能与影响等,进行了综合探讨和视角独特的个案透视。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及清末民初等不同时期究竟产生了哪些有影响的新名词,其结构分布、传播特征与时代关系如何?总体来看,学界仍缺乏清晰准确的概括。我们在学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考察和总结,尤其强调和整体凸显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名词之特点及其在东亚互动交流中的持续流通。同时,从双音节及以上词汇大量出现、词缀化构词法自觉扩展、动补结构的造词增多、动词名词化现象凸显等方面,对近代汉语词汇变革的内涵给予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为全面推进近代中国新名词新概念的研究,打下了新的较为坚实的认知基础。
《新名词、新概念与近代中国》关于近代中国新名词新概念的思想史意义和现代性功能的集中透视和宏观分析,是学界有关探索的早期成果。书中将类似研究视为探索近代思想史书写改革方式的突破口之一,从新名词对近代中国思维方式变革多层面的微妙影响入手,立体揭示了其所具有的“一般思想史”意涵,并以“思想现代性”的有关认知为基础,对其“现代性”思想功能加以阐发。我们认为,晚清民初新名词涵带“现代性”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即直接生动地反映现代性物质文明成果;直接具体地反映现代性制度设施及其成果;集中凝聚现代性核心价值观念;广泛反映现代性学科知识和成就。四类之间常彼此交叉渗透;其在实际运行、实现程度不同的“现代性”功能的时候,也是相互渗透、彼此互动的。
我们也十分重视近代日本汉字新名词的引入历程及其在中国现代汉语词汇实现现代增量和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并以康有为等人的有关认知和实践为主要线索,聚焦甲午后日本新名词特别是社会政治新名词引入、传播、运用、认同及其影响等问题,展开深度考察和讨论,较为切实地呈现了清末民初新名词实践丰富的政治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我们还以语法学、美学和植物学为例,对其所涉新名词新概念早期传入情形进行前人少做的学科史考索。
我们还较早就自觉秉承“概念史”的视野和方法,对近代中国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和特殊意义的新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考察,包括具有全局性意义和影响的宏大概念“文明”“文化”和“现代化”;最能体现帝国主义侵略特权与近代中国国家持续抗争的政治法律概念“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直接影响近代中国国族意识的政治文化通用语概念“国语”;以及对中国人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卫生观念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的新概念“细菌”和“病毒”等。通过对新概念的形成发展、传播使用的实证考释,历时性认证和共时性分析,多层面地揭示其与近代中国政治和社会文化变革不容忽视的历史关联。
本研究属于跨学科性质,除了注重语言词汇学与概念史方法的融汇、理论思考与实证考察的结合外,我们还注意吸收话语分析之长,并自觉避免其偏颇之短;同时适度利用数据库统计法,又自警其限度所在。或许,这些均不失为人文研究领域里的有益探索。
新名词、新概念与近代中国,是一个内容丰富博大的历史课题。我们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还较为有限,不少问题都有待日后和同道们继续挖掘。而类型与层次不同的各种近代概念的历史考察与释解,更是方兴未艾,有赖于后继者去不断追寻。
(作者:黄兴涛,系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兴涛)
标签: